首页 > 诗人 > 陈宝琛 > 陈宝琛代表作品

陈宝琛的诗词

本页收录陈宝琛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陈宝琛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陈宝琛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陈宝琛代表作品、或喜欢的陈宝琛的古诗词,欢迎分享。

题杨云史少室观雪图

清代:陈宝琛

奇峰大月兼高雪,此境人生几得逢?离俗忍寒才办此,衰残恨未缚縢从。

听水第二斋落成幼点嘿园同赋 其一

清代:陈宝琛

无意溪行讨得源,廿年如梦漫留痕。平生事事蹉跎过,犹及衰残筑此墩。

病足信宿万隆留谢诸乡人

清代:陈宝琛

旅行难豫程,岁晏惜急景。湿淫偶伤足,偃卧暂得静。

平生了无怖,矧此百叠岭。跛履虽云衰,据鞍试一骋。

王汉宗同宿寺楼求跋所编族谱

清代:陈宝琛

独于异俗行家礼,族谱亲编见本原。对榻寺楼无月夜,海天别后总留痕。

贻书自号放庵而得改七芗画一树梅花一放翁便面宛肖其貌索题

清代:陈宝琛

放庵閒放学放翁,得画神貌适与同。平生任天无宿物,不假战胜颜常丰。

年时比舍聚姻娅,我甫逾冠君方童。何期垂暮挈子侄,还与割宅居西东。

庆春宫 豹房铜牌

清代:陈宝琛

云黯康陵,芜深南内,片铜剩臭犹剧。蹋鞠朋游,争棋不逊,若曹同此门籍。

尾随毡幄,更何羡、穿宫五百。漫劳讥察,义子连翩,况兼豪贼。

谢心畬分贻戒台山桃

清代:陈宝琛

合充净供法王台,却渡浑河溷俗埃。若个真能留核种?吾衰久不见花开。

老僧寄速亲装笼,居士分甘费数枚。等是与山缘未断,秋凉犹拟就松来。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 其四

清代:陈宝琛

晓寻观音洞,乃登极乐峰。洞深未穷底,峰峻淩空濛。

峰后亦一洞,谓与浑河通。当年避兵人,千百来求容。

海珠屿

清代:陈宝琛

水墦是处是渔庄,树石都含海色凉。摸蛤捉鱼潮复汐,那知人世有沧桑。

天津海光寺禊集得缠字丁卯

清代:陈宝琛

临河循例会群贤,海上羁栖又一年。积雪涉春都作水,连阴逢霁似关天。

相从携酒同登阁,有兴褰裳与刺船。岁岁祓除兵未寝,可堪南望战氛缠。

吴柳堂御史围炉话别图为仲昭题

清代:陈宝琛

侍御席藁争失刑,一斥归卧兰山陉。当年廷议孰主者?斫伐直木新发硎。

宁期再出殉龙驭,秦良卫史公所型。同时四谏接踵起,欲挽清渭澄浊泾。

洪荫之黄益斋招游惠山 其二

清代:陈宝琛

纯皇石墨尚如新,花竹行宫邈燹尘。游豫信阗民物事,六飞正要数南巡。

叠前韵柬宗白秋朴 其一

清代:陈宝琛

销金羔酒不相宜,冰水烹茶味颇知。冷极犹呵吟絮笔,归欤待补种花篱。

江湖浪迹多愁思,沧海横流有已时。霜霰虽严松柏翠,未应负却岁寒期。

自题画松

清代:陈宝琛

习看柯叶孰知心?绵历风霜不自今。多事柴桑醉中叟,苦将独树较连林。

题杨子勤日知荟说讲义印本后

清代:陈宝琛

圣清极盛稽乾隆,十全五福基补桐。初元日知裒少作,檃括四部光熊熊。

六传神孙缵祖绪,遁野听训畴司聪?从臣奉敕上讲义,经纬经史观其通。

访旧七首 其三 崇效寺楸

清代:陈宝琛

朴公图卷失不收,再来犹见前朝楸。著花老干未觉丑,根节磥坷阴繁稠。

当时树下展图读,沘笔赓续王朱游。虞山帝傅常独至,自写伊郁酬清幽。

十一月十四夜听水斋同苏盦待月即送北行

清代:陈宝琛

树静泉枯谷气寒,灭灯不语对凭栏。断钟坠涧无寻处,佳月笼云恣赏难。

却向山中谋小集,试从别后忆今欢。戒坛潭柘何能忘,为渡浑河取次看。

内藤湖南虎用戊午赠诗韵见寄次和

清代:陈宝琛

宋椠唐钞研汉学,博通何数古晁卿。老来投绂规幽筑,乱后题襟忆旧京。

日月经天宁久晦,龙蛇起陆若为平?千秋落落吾徒事,一水盈盈两地情。

石遗出示俶玉别诗次韵奉柬即送石遗行

清代:陈宝琛

连床旋临分,解襆才几日。却持郊岛心,闯入浣花室。

七年积危苦,破涕对抱膝。维摩元不病,说法爱问疾。

荫坪叠落花前颌四首索和己未及今十年矣感而赋此 其二

清代:陈宝琛

蓦地风来似虎狂,荃兰曾不改芬芳。濛濛留坐香三日,草草辞枝梦一场。

含笑蜜脾从汝割,将离婪尾有谁觞?无端更茹冬青恨,天上人间总断肠。

十刹海酒楼望水南张文襄宅后旧种白莲

清代:陈宝琛

凭栏又过观莲节,隔著红莲见白莲。欲起种莲人一问,明年花可似今年?

题画二首 其一 杏花

清代:陈宝琛

桃李纷纷漫斗妍,曲江占断艳阳天。谁怜老秃探花客,坐阅春光六十年。

题崇文节公手钞律赋 其二

清代:陈宝琛

真儒何必薄雕虫,刚健藏棱婀娜中。此亦平生心学验,笔端敬肆系时风。

叠前韵和樊山腊八日见赠

清代:陈宝琛

冻云作雪雪作水,明日残英昨初蕊。晴窗煮茗对盆梅,安用浊醪浇垒块?

酒垆回首逾卌春,爨下枯桐剩焦尾。我修禅课皈净土,君爱清歌听北里。

六月望后匏庵芝南珍午贻书幼点嘿园约为戒坛潭柘之游予先一日至三宿而归 其二

清代:陈宝琛

北院袤以深,积苔试孤步。九龙拱揖客,风过振韶頀。

唐刹辽始坛,偻指祇旦暮。经幢与塔石,可以證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