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zhi

气质

拼音qi zhi
注音ㄑ一ˋ ㄓˋ

繁体氣質
词性名词

词语解释

气质[ qi zhi ]

1. 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艺术家的气质。

temperament; tincture; disposition;

2. 风度;模样。

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初刻拍案惊奇》

demeanour; bearing;

引证解释

1. 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宋 张载 《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金 元好问 《送刘子东游》诗:“刘郎 世旧出雄边,生长 幽 并 气质全。”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既得为人,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虽然我还无从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气质的本然,还是战后的暂时的劳顿。”

2. 风度;模样。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 抬头看时,却是三十来岁的模样,面颜也儘标緻,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向知府 道:‘好个气质,像正经人家的儿女。’”

3. 犹风骨。指诗文清峻慷慨的风格。 《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汉 至 魏,四百餘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相如 巧为形似之言, 班固 长於情理之説, 子建、仲宣 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宋 司马光 《和吴冲卿三哀诗》:“圣俞 诗七千,歷歷尽精絶,初无追琢勤,气质稟清洁。”

4. 指气体。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譬於烛久爇则尽跋,非烛灭也,化为气质、流质、定质也。”

国语辞典

气质[ qi zhi ]

1. 性情、秉性。指个人性格上的特征,常受个体的家庭背景、生理状态、社会环境影响。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那胡生比铁生,不但容貌胜他,只见风流身分,温柔性格,在行气质,远过铁生。」
《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我出门三十多年,你长大成人了,怎么学出这般一个下流气质。」

分字解释

※ "气质"的意思解释、气质是什么意思由词海通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骨子里面的这种气质,和成都包容气质不谋而合。

2.那些在气质上和性格上喜欢对含糊暖昧的困难的问题寻求斩钉截铁的解决方案的人,那些在一遇到外国的挑衅就立即准备应战的人,并非都是对的。

3.哀怨动人,袅袅娜娜,娴静美好,气质真正哀怨而柔情似水的,只有她们两人。

4.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弗兰西斯·培根

5.元神会无比强大,表象乃是,整个人神采奕然,双目炯炯有神,气质神气十足。

6.文明是一种气质,展现出你的儒雅;文明是一种修养,尽现你的学识;文明是一种意境,表现出你的素质。

7., 相反,它是一种深切的情爱,令你欣赏外人视若无睹的独特气质而秋波盈盈,领会他人没能听懂的笨拙笑话而前仰后伏。

8.谈吐妙语连珠、台风稳健大方、形象清洗脱俗、气质卓尔不凡,被誉为“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才女典范。

9., 在现实生活里,凡是具有几分幻想气质的人,开头引人注目的总是他那些荒乎其唐的怪癖,除非我们进一步跟他搞熟了,我们才能透过这些表象去了解他的主要的一面。

10., 我们始终节制着自己,以便保持我们的纯正......这种对自然本能的不断压抑,给了我们某种优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