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en

夫人

拼音fu ren
注音ㄈㄨ ㄖㄣˊ
词性名词

词语解释

夫人[ fu ren ]

1. 古称诸侯之妻。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Lady; Mrs.;

2. 古代命妇的封号。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大怒,取案上器伤夫人。——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4. 中国帝王的妾。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

concubines of an emperor;

引证解释

1. 诸侯之妻。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孔颖达 疏:“邦君之妻者,诸侯之夫人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 遗 荆王 美人, 荆王 甚悦之,夫人 郑袖 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於王。”

2. 汉 代亦称列侯之妻。

《汉书·文帝纪》:“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徵捕。”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列侯之妻称夫人。”

3. 帝王的妾。

《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嬪,有妻,有妾。”
《南史·后妃传序》:“晋武帝 采 汉 魏 之制,置贵嬪、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4. 古代命妇的封号。 王莽 封 崔篆 母 师氏 为 义成夫人,为命妇有“夫人”封号之始。至 唐 代,文武官一品及国公的母或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 宋 代执政以上官员之妻封夫人。 明 代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 清 代并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5. 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史记·刺客列传》:“市行者诸众人皆曰:‘......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适会女子击绵於 瀨水 之上,筥中有饭, 子胥 遇之,谓曰:‘夫人,可得一餐乎?’”

6. 对自己及他人妻子的尊称。参见“夫妻本是同林鸟”。

巴金 《灭亡》第七章:“他底身边坐着他底新婚夫人 郑燕华。”
茅盾 《子夜》三:“我看见他出去。 吴夫人。”

7. 犹众人。

《周礼·考工记序》:“粤 之无鎛也,非无鎛也,夫人而能为鎛也。”
孙诒让 正义引 王引之 曰:“夫人犹众人也。”
《左传·襄公八年》:“夫人愁痛,不知所庇。”
杜预 注:“夫人,犹人人也。”
《淮南子·本经训》:“天下和洽,人得其愿,夫人相乐无所发貺。”
高诱 注:“夫人,众人也。”

国语辞典

夫人[ fu ren ]

1. 诸侯的妻室。

《左传·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2. 天子的妾。

《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3. 古代对命妇的封号。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凡妇人,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夫人云某品夫人。」

4. 称谓。对妻子的尊称。

《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仲父治外,夫人治内。」

5. 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

英语lady, madam, Mrs., CL:位[wei4]

德语Gnadige Frau! (Int), die Gattin

法语dame, madame, epoux, epouse

分字解释

※ "夫人"的意思解释、夫人是什么意思由词海通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勃兰登夫人怎么描绘这位叫人惊叹不已的年轻人呢?

2.汉武帝刘彻立刘弗陵为太子后,立即将其母亲,也是自己最宠爱的妃子钩戈夫人赐死,以免将来母后和外戚干政。

3.看村子里的蔬菜竞赛马上就要开始,竞赛赞助人、好心的托丁顿夫人决定既往不咎,让华莱士和格罗米特抓到莫兔,但托丁顿夫人的求婚者、暴力的维克多却不以为然,他也在偷偷计划枪击魔兔,从而赢得托丁顿的心。

4.马丁夫人虽然很慈祥,却强调应该努力工作,她让我们不停地干活。

5.????7月18日,津巴布韦国防部农业发展公司cEo卡胡尼上校及其夫人专程来到河北省高碑店市学习先进的地膜棉种植技术。

6.我喜欢争论,我喜欢辩论,我不希望任何人只是坐在我边上,同意我的观点,这不是他们的工作。撒切尔夫人

7.而前一天晚上,这对夫妇还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畅谈中美交流。

8.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女士于下午二时四十分莅至,衣黑皮外衣,米色软绸旗袍,黑漆皮鞋,姿态矫健,容貌柔和,由孔祥熙夫人等招待,延人楼上。

9.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10.吴铁起先还以为这是冯夫人捉刀代笔搞来的假材料,不料翻出归档的原卷宗一看,材料确系肖洁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