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ji

笔记

拼音bi ji
注音ㄅ一ˇ ㄐ一ˋ

繁体筆記
词性名词 动词

词语解释

笔记[ bi ji ]

1. 用笔所做的记录。

听课笔记。
记笔记。

note;

2.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

笔记[ bi ji ]

1. 用笔记录。

take down;

引证解释

1.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2.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3. 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国语辞典

笔记[ bi ji ]

1. 随笔记录的文字。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札记

2. 记录。

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

3. 一种文体。大抵杂记见闻、辨订俗譌、或综述古义。

宋·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分字解释

※ "笔记"的意思解释、笔记是什么意思由词海通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我的爱情笔记本里,有一颗为你“奔腾”的“芯”,文件夹里所有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的文件名:“我爱你”,你所有的烦恼,都被丢弃在我的“回收站”中!

2.圣人与罪人皆会受到阳光的被泽,而且常常似乎是恶者大行其道。但是我们可以确信地说,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恶人猖獗只是一种幻想,因为生命无时无刻不将我们的所作所为一笔一笔记录下来。

3.这个背后代表着一系列的机械运动,老师在教材里写著,在黑板上抄著,在嘴里念著,学生照猫画虎,在笔记上抄下,下课后背著。

4.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6.王老师坚持作读书笔记,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7.为明彼此差别,还原本来面目,本文立足于唐代笔记小说资料,特做考辨。

8.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多台电脑上使用同一个GPG密钥而不论这些机器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也不管它们位于家中还是办公室。

9.爸爸一边查资料,一边做笔记。

10.如果你们想开始记笔记的话,不妨将下面这句话写下来,这也正是这次讨论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