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
词语解释
三川[ san chuan ]
1. 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 指洛阳。
引证解释
1. 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泾、渭、洛 为三川。
引《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韦昭 注:“三川, 涇、渭、洛,出於 岐山。”
(2) 东周 以 河、洛、伊 为三川。 《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下兵三川。”
《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洛、伊,故曰三川。”
2. 指洛阳。
引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维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
国语辞典
三川[ san chuan ]
1. 三条河的合称。其说不一:(1) 西周指泾、渭、洛。三国吴·韦昭·注:「泾、渭、洛。」(2) 东周指河、洛、伊。
引《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2. 郡名。秦置,治荥阳,因其地有河、洛、伊三条河川,故称为「三川」。汉改置河南郡。即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之地。
3. 唐代称剑南东、剑南西及山南西三道为「三川」。
引《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分字解释
造句
1.当今天下,黄巢未乱之前,乃以河朔三镇为暗敌,而以中原与关西诸镇为藩篱,江南并三川(今日四川)之地则为财税供养之地。
相关词语
- san san zhi三三制
- san mu三木
- san zhi三至
- san bai三百
- san shen dian三身殿
- er san二三
- san shen三身
- san guo yan yi三国演义
- ju yue san bai距跃三百
- san nian bi三年碧
- san fang三方
- san min zhu yi三民主义
- san guo三国
- san jie三节
- san bai qian三百钱
- san li wu三里雾
- di ping chuan地平川
- san se jin三色堇
- san zheng三正
- pin ming san lang拼命三郎
- yi er san一二三
- san se三色
- san ci三次
- san san liang liang三三两两
- san gu三姑
- san chi jian三尺剑
- san bian三变
- hai na bai chuan海纳百川
- san ping三平
- di san第三
- bai chuan百川
- shi san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