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


不遗余力

拼音bù yí yú lì

基本解释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不遗余力的典故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遗余力)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不登大雅之堂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开门见山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俯拾即是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反哺之私 晋 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七搭八扯
晓以大义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
天昏地暗 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明争暗斗 冯玉祥《我的生活》:“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害一天,闹成所谓‘府院之争’。”
春风风人 汉 刘向《说苑 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功成名就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