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如悬河的成语故事


辨如悬河

拼音biàn rú xuán hé

基本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金 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暂未找到成语辨如悬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辨如悬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上气不接下气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谨小慎微 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放牛归马 《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一钱太守 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冷若冰霜 清 刘鄂《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穷乡僻壤 宋 曾巩《叙盗》:“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钱,无告籴之所。”
杀鸡取卵 希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肝胆欲碎
繁文缛节 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十羊九牧 《隋书 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