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情酌理的成语故事


衡情酌理

拼音héng qíng zhuó lǐ

基本解释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出处《宦海》第四回:“这两位师老爷援古证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个巴字。”


暂未找到成语衡情酌理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衡情酌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目迷五色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草衣木食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流离琐尾 《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出师无名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自我批评 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还要有批评的精神。”
野心勃勃 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褒善贬恶 宋 邵博《闻见后录》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八斗之才 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堂堂一表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