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袍之义的成语故事


绨袍之义

拼音tì páo zhī yì

基本解释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绨袍之义的典故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绨袍之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床上安床 南朝 陈 姚最《续画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
八荒之外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笃近举远 唐·韩愈《原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玉卮无当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
时易世变 晋 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十全大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5回:“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开了脉案,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便去了。”
牝鸡司晨 《尚书 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下临无地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欺善怕恶 明 杨柔胜《玉环记 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